摘要
2025年7月7日,美国白宫宣布,特朗普总统计划签署行政令,将“对等关税”90天的暂缓期延长至8月1日。延期前,原计划7月9日执行新关税。财政部长贝森特表示,本周将通知各贸易对象国关税税率。若8月1日前未与美国达成协议,关税将恢复至4月宣布的“对等关税”水平。当天,特朗普通过社交媒体对日本、韩国部分进口产品宣布将征收25%关税,随后又对马来西亚、哈萨克斯坦、南非、老挝、缅甸等国部分产品宣布征收25%至40%不等的关税。4月2日,美国启动“对等关税”政策,引发金融市场大幅下跌。面对外界压力,4月9日特朗普宣布对部分对象延期征税,仅保留10%“基准关税”。
分析
这则消息反映了当前美国贸易政策的高度不确定性和强硬色彩。特朗普以“对等”为旗号对多国加征关税,其表层诉求是促使贸易伙伴开放市场、减少美国逆差,但实际上更深层的动因包括迎合国内选民对保护主义的需求、争取产业资本支持,以及通过制造冲突来强化自己的执政立场。
从经济角度看,频繁调整关税时机和对象,给全球供应链、市场预期带来剧烈冲击。美国短期内或许能通过关税施压获得部分贸易让步,但长期将可能削弱多边贸易体制、降低全球投资信心,损及自身经济增长。
政治上,此举加剧与亚洲新兴经济体的紧张,可能促使这些国家相互靠拢、抱团应对,甚至推动“去美元化”等议题加速。美国的不断威胁和反复,也让其国际信誉面临新的挑战。
讨论
“对等关税”政策背后,是全球化遇冷与逆全球化浪潮的现实折射。特朗普的决策风格一以贯之——强调“保美国优先”,甚至不惜牺牲传统联盟与国际规则的可预测性。
当前,世界经济本已处于复杂调整期,贸易壁垒的加剧无疑将加深全球动荡。这一点上,可以联想到2018年贸易战开打,最终全球经济、资本市场均付出高昂代价。那么,此次延长期限,究竟是为谈判争取时间,还是又一次施压的工具?换言之,延期待遇是否会演变为长期不确定,成为新的常态?
对中国、欧洲、日本、东盟等主要经济体而言,必须重新评估与美国合作或对抗的博弈策略。这一事件也提醒各国:过度依赖单一市场将带来脆弱性。
我们也需思考,贸易保护主义的短期收益,是否值得以全球稳定为代价?而普通消费者、企业,甚至中小国家,又该如何被动承受先发大国的“权力任性”?这些问题远未有解,却决定着下一个阶段的国际经济秩序。
Comments
No comments yet.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