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担当与中国式现代化:从全国青联十四届全委会与全国学联二十八大说起

青年担当与中国式现代化:从全国青联十四届全委会与全国学联二十八大说起
1.0x

摘要

2025年7月2日,全国青联第十四届委员会全体会议和全国学联第二十八次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强调青年应坚定政治方向、深化改革创新,在党的旗帜下奋进新征程,并对青联、学联过去五年的成绩给予肯定。会议还将审议修改章程、选举新一届领导机构,明确未来五年发展目标。

分析

本次大会的召开及习近平的贺信,凸显了青年工作在中国新时代国家战略中的分量。党的最高领导人以极高规格致信祝贺,意在重申青年一代“与党同心、与国同行”的定位,强化青年工作始终须置于党的领导之下的政治原则。值得注意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为主题,将青年的使命与两大战略目标紧密挂钩,赋予青年时代特色鲜明的历史责任。

政治层面,贺信再次强调理想信念、家国情怀和历史担当,延续了近年来对“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青年的塑造。社会层面,则意味着中国青年将继续作为最重要的社会动员对象,被引导在国家重大议题中发挥主力军作用。然而,从外部环境看,随着青年思想多元与全球信息传播的加速,如何在坚持党的领导与青年多样性之间找到平衡,也是未来青联、学联亟需面对的现实议题。

舆论与传播层面,大会全程高位宣传,媒体话语依然以“主旋律”为主,对潜在的青年诉求或批评声音展现有限。这种表达方式有助于凝聚共识、统一思想,但在当代社会多元表达环境下,也引发如何聆听、包容青年多样声音的思考。

讨论

为何青年与青联、学联的会议如此重要?原因之一是中国崛起进程中,青年始终是最具活力的社会群体,是创新发展的源泉。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如何把青年凝聚在共同目标下,借助青年实现科技、经济、国家治理等多层级突破。

这一趋势与诸多国家青年工作的“国家战略化”类似,但中国的青年动员有着更鲜明的政治导向。如何确保这种政治引领不割裂青年多元成长空间?中国社会及政策设计者必须直面新时代青年对于自我价值、社会参与、思想自由的实际期待。

进一步说,这种大会也提示我们:在现代社会,青年并非被动接受者,而应是主动建构者。在后疫情时代和全球局势剧变下,给予青年更多参与和表达的渠道,不仅有助于激活社会活力,也是维护社会稳定、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最后,青年工作的成效不只体现在组织动员和主旋律宣传,更关乎制度创新、社会包容和青年真实获得感的提升。面对全球新兴挑战,中国如何把握住青年群体的脉搏,或将深刻影响未来发展的格局。

结语

全国青联和全国学联大会是中国青年工作的“风向标”。在高规格政治引领下,青年成长机遇与挑战并存。只有真正倾听、回应青年群体的多元声音,充分释放创新与实践活力,中国式现代化才能获得持久动力,实现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

Language: Chinese
Keywords: 青年工作, 全国青联, 全国学联, 习近平, 中国式现代化, 政治引领, 社会动员
Writing style: 分析性评论
Category: 时政与社会观察
Why read this article: 本文章融合权威信息解读与现实挑战思考,让你透视中国青年工作的最新趋势与深层问题。
Target audience: 关注中国时政、社会发展、青年成长和政策走向的读者;高校师生;青年政策研究者

Comments

No comments yet.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0/2000 characters